當今年奧斯卡金像獎宣布最佳外語片是由丹麥片《更好的世界》得獎之後,就很好奇這部電影如何打敗那幾部外語強片的。因此,悄悄告訴自己,如果《更好的世界》上映了,一定要去觀賞囉!

  《更好的世界》是一部關心小孩、關心大人且關懷世界的電影,說它野心很大,但卻又處處是「心」,的確讓我們領略了「丹麥新浪潮」女導演蘇珊娜畢爾的細膩與感情。

  這是一個葬禮,克里斯汀念著追悼詞,字字句句感傷、動人,但克里斯汀卻面無表情,聲音也平淡,看不出躺在棺木裡的是他很愛很愛的媽媽。

  「如果你有什麼話想說,我就在這裡……」爸爸心疼的說。

  「我沒事,我很好……」克里斯汀搖搖頭。

  說這十幾歲的小男孩堅強,倒是讓人心疼,但這壓抑的心痛會不會在哪一天爆發了嗎?也許大人們只顧著療著自己的心傷,也許大人們以為小孩不懂什麼叫做生離死別,也許大人們以為小孩很快就會忘了的……但是,千萬不要忘了小孩子還是會心痛的,還是有感情的。

  這對父子為了離開傷心地,從倫敦般回了丹麥。第一天上學的克里斯汀在校門口就受了震撼。一群高壯的同學,竟圍著一個瘦小的男孩,口出穢言,拳打腳踢,還要他從胯下鑽過才可進學校。對一個新來乍到的人而言,震撼嗎?憤怒嗎?還是害怕呢?

  好巧不巧,那個在校門口被欺負的人竟是克里斯汀的同班同學厄里亞,從此兩個人竟變成麻吉。但霸凌事件依舊,全校同學都知道的事,老師難道毫無知覺嗎?為什麼不試圖解決呢?

  「我兒子在學校被欺負,難道你們不知道嗎?」

  「蘇佛同學我已經跟他溝通過了,倒是你們夫妻不是處於分居狀態嗎?而且爸爸也長期在國外工作,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有限……」

  天呀!這是什麼邏輯,要處理學校的霸凌事件,不去探究原因,沒有想辦法制止,竟然管到了人家的家務事。話說厄里亞的父母也是高級知識分子,都是醫生,他們也都很愛孩子,也都盡量找時間與孩子相處,並不是對孩子不理不睬的父母。學校這種息事寧人的態度,只會使事態更嚴重而已。

  那天,厄里亞的爸爸帶著克里斯汀、厄里亞及厄里亞的弟弟去逛街吃冰淇淋。但當爸爸去買冰淇淋時,弟弟獨自跑去玩鞦韆,才一會兒工夫,弟弟竟與一個小朋友扭打在地上,小孩子的戰場已經很煩人了,但二個孩子的爸爸都出現時,竟又開啟了另一個戰場。氣急敗壞的另一個孩子的爸爸,竟呼了厄里亞的爸爸好幾個巴掌,但厄爸竟不還手,只是表示他只想把二個小孩分開而已,然後帶著三個孩子悻悻然離開了那個是非地。

  哈!小孩子的霸凌事件還不夠,再來個大人們的霸凌戰爭。唉!這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嗎?難道「他們」就該忍氣吞聲、毫無作為嗎?

  「爸,克里斯汀在製造炸藥,他要炸掉那個人的車………」

  「你說什麼……我今天很累,壓力很大,明天再談,好嗎?」

  對厄爸來說,這只是兒子的一段「沙!沙!沙!」不清不楚的視訊,縱使很高興與兒子交談,但疲乏的身心,讓他只想獨處,只想靜一靜;而對厄里亞來說,他是在商量,是在發出求救的訊號,哪知不良的通訊品質,就讓麻吉的友誼戰勝了罪惡內疚的心呢?

  厄爸是個沒耐心的父親嗎?其實不是,只是因為那天在難民營發生的事對他衝擊實在太大。這就是為什麼ㄚ今說這部片野心很大緣故,說小孩間的霸凌,說大人間處理衝突的方式,再說大人與小孩對於霸凌的想法,再說二個家庭親子互動的情形,已有很多很多的情緒待處理,再加上對非洲世界的關懷,會覺得突兀嗎?其實不然。本片成功的藉著厄爸在非洲看到的事、經歷過的事、感受到的不捨與不平,告訴世人,世界仍有一個需要大家關懷的角落,並也造就了他「平和」的個性。

  層層疊疊的事件,堆疊出了克里斯汀與厄里亞無處發洩的情緒,但以暴制暴真能解決事情嗎?

  昨天電視新聞一直播著,恐怖分子賓拉登已遭擊斃的消息,美國人興高采烈,但同時又對全世界美國人發佈警訊,因為賓拉登黨羽可能發動報復性攻擊事件。你看,這又是個沒完沒了的事件。

  學校裡的一把刀,變成了威力強大的炸藥。

可以理解厄媽拽離克里斯汀的情緒,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的朋友都品學兼優呢?!可以理解克里斯汀在闖了禍之後,那難過甚至差點自殺的心情,哪個人不會因為自己的固執而(自以為)害死最好的朋友而難過想死呢?

唉!哪裡是更好的世界呢?哪裡又是我們尋找的美好的世界呢?應該不是「以暴制暴」的世界,而是個「關心」的世界吧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ㄚ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